第154节(2 / 2)

重生之一品丫鬟 Panax 2298 字 25天前

玖荷看着不住冷笑的皇帝, 不由得点了点头, 皇帝不由得愣住了。

他头一偏, 脸上微微泛红, 又道:“还是以为她娘家侄女儿是什么天香国色仙女下凡?叫朕欲罢不能放不开手?”

玖荷道:“那你还不如了她的意?”

小皇帝在玖荷身边坐了下来, “朕打算赏她几匹布料, 再来个狐狸皮什么的?姐姐觉得怎么样?”

玖荷点头,“你就是送本书都行, 她们肯定会每个字都钻研一番, 力求解读出皇帝这是要暗示什么?”

小皇帝一听便兴奋了起来, “那还是送书好,给她们找点事儿做省得一天到晚添乱子。”

“那送什么书好呢?”小皇帝不由得沉思起来。

玖荷笑了笑,“不如诗歌三百首?里头写什么的都有, 怎么解释都行。”

“这个主意好!”

下午回家,玖荷一边喝茶,一边听罗妈妈禀事。

王府前院的事情有王府长史司管着,后院基本都是王公公在管着,但是不管大事儿小事儿罗妈妈都会跟她说一声。

按照罗妈妈的意思,就是等她嫁出去之后,不管嫁到谁家,都不可能有官员还有公公来帮着管事儿了,所以到时候就得是她亲自管事,现在听一听也好知道后头该怎么办。

“王府从腊八一直施粥到小年夜,东西已经备齐了,就等正日子了。另外珍宝斋的婆子送了今年新首饰的样子图,郡主看看有什么喜欢叫她们送来。”

说了没两句,玖荷就看见外头影影绰绰的,还有人说话的声音,她不由得抬头看了看,罗妈妈虽然年纪大了耳朵不太好,但是察言观色的本事越发的炉火纯青,她扭过头去一看,便大步走了过去。

玖荷原以为罗妈妈要训斥那人了,只是没想等了好久罗妈妈才回来,面上还有点气愤,仔细看还有点不安?

玖荷问道:“出什么事儿了?”

“也不是什么大事儿。”罗妈妈强压着怒气,缓声道:“说是二小姐生病几天没出来了,据说是前些日子受了委屈心里过不去。”

生病?玖荷是不相信她生病的,上辈子她栽赃嫁祸害了自己性命,这辈子第一次见面的时候就要家丁用棍子来打她,那个时候她才几岁?

这样的人会因为受了委屈生病?

玖荷眉毛一挑,“前几日受了委屈?她是说请廖家老太太来做客的那一天?”

罗妈妈迟疑片刻点了点头,“郡主莫要放在心上,都是不相干的人。”

“她生病可瞧太医了没有?”

罗妈妈一愣,摇头道:“没有,那边传出来的消息,继王妃说她是食欲不振,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。”

“叫府上的良医正给她瞧瞧。”

罗妈妈点头就要出去,只是走出去才两步,就让玖荷叫住了。

“等等,我觉得只让良医正去不太妥当。这样,再叫人拿了王爷的名帖,去宫里请个太医来,还有京城里有名的大夫,也请一个来,三个人一起去给她看看,也好叫继王妃安心。”

“郡主说的是!”罗妈妈脸上立即就有了笑容,“我亲自带他们过去!”

玖荷点头,装病?想生事儿?大过年的可不能叫她们扫兴。

王府手下办事儿有多麻利呢?不过一刻钟之后,三位大夫就齐了,罗妈妈客客气气的带着他们往青玉堂去,刚进去就看见拿着东西正往外走的施妈妈。

罗妈妈脸上平平静静的,身子一侧,让出身后三位大夫来,“这是郡主吩咐给二姑娘请的大夫。”

施妈妈愣了愣,脸上笑容略显僵硬,最左边是府上的良医正,这个很是眼熟了,中间的这一位身上穿着官服,不用说是宫里的御医,最右边的也不面生,京城赫赫有名,号称妙手回春的萧神医。

“郡主这也太客气了些。”

罗妈妈脸上依旧看不出什么表情来,“生病就要看大夫,是万万牵扯不到客气两个字上头的。”

说完也不等施妈妈反应,一声“几位请”,就带着人继续往里走了。

施妈妈急忙拉过一个丫鬟,把手上东西递给她,跟着一起往正房去了。

按理来说请大夫这种事情,是要提前通传的,只是罗妈妈心中不忿,完全给继王妃打了个措手不及。

虽然她带着大夫进门的时候就有眼疾手快的丫鬟来通报了,但是她看见继王妃的时候,继王妃脸上依旧难掩惊讶还有愤怒的神色。

“上茶。”继王妃冲着几人略点了点头,很快调整好了自己,道:“她这两日吃不下饭,晚上也总是惊醒,没两天脸就白了一圈,看得我这个当母亲的很是心疼。”

几位大夫不管心里是怎么想的,至少表面上都恭恭敬敬的听着,不过罗妈妈却从窗户里看见继王妃身边的丫鬟急匆匆到了东厢房。

喜鹊儿就住在东厢房。

那丫鬟焦急的都绊了一跤,继王妃还在不急不慢的诉说喜鹊儿的病情,一边误导着三位大夫,一边拖延着时间。

罗妈妈看见这个反而更加的气定神闲了,这说明什么?装的呗。

不过再怎么说也就是半盅茶的功夫,继王妃很快站起身来,道:“病在儿身,疼在娘心,我同你们一起去看看。”

说着她还看了罗妈妈一眼,“您也一同去?好给郡主回话。”

这话就能听出来几分怨气了,继王妃说完脸上就闪过一丝懊恼,罗妈妈不动声色点了点头,道:“我自然是要去看的。”

继王妃脸上的懊恼很快变成了气愤,“施妈妈,扶着罗妈妈。”

罗妈妈倒也不觉得这是继王妃暗示她年纪大了还多管闲事,很是镇定的等着施妈妈来扶她。

几人一同到了东厢房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