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54章 巧遇(1 / 2)

回到京城没几天,水木大学和五七艺术大学开学的时间就到了,沈隆和秦岭来到学校报道,见到了他们的老师和同学们。

他们俩今年已经二十一了,用日后的眼光来看,这个年纪才进大学似乎有些晚了,不过在这个时候却很正常。

在水木大学计算机系的班上,有着各式各样的同学,从文化程度上分,有读过测绘学院的老大学生,有来自京城四中、京城师大附中等重点中学的老高三,也有仅仅读过小学的学生;从职业上分,有解放军官兵,工厂工人,科学院工作人员,农村青年,插队知识青年等;从家庭出身上分,有元帅的儿子,也有牧民的女儿。

这些还不是最让人觉得夸张的,更要命的是这些人里有很多对计算机一无所知,有些甚至只有小学文化水平,不过这样怪不得他们,他们本应在更好的条件、更好的年华中学习,却在运动中耽误了自己的黄金岁月。

秦岭所在的五七艺术大学也是差不多,她这一届只招了十七名工农兵学员,其中小提琴专业5人,大提琴专业4人,钢琴专业1人,作曲专业7人,秦岭读的是小提琴专业,她还算好些,在陕北也经常练习小提琴,可其他学生有不少之前都没有摸过这些乐器。

这些同学很多都超过了高中应届的年纪,二十一岁属于中不溜的年纪,一点儿也不显眼;只是在报名的过程中,沈隆明显能感觉到在这些同学里似乎还分了好几个派别。

沈隆无意掺和这些事儿,遇到知识储备比较好的同学,他和人家聊数学,遇到从偏远地区来的,他和人家聊修水利、种地……很快就和他们打成了一片。

即使在这样的年代,水木大学也还有一批优秀的科学家在做科研工作,比如朱家维老师、王克宏、樊兆坤、于淑美、史美林、张嘉一等等,他们之中不少人日后都成了国家计算机领域的权威,能和这些日后自己只能仰望的人学习,沈隆很是开心。

在特殊时期,肯定没办法像后世一样全天候上课,除了学些大部分学时还是被入学教育、政治报告、政治讨论、大批判会、排练演出、庆祝活动、野营拉练、挖防空洞、挖坑栽树、挖河清泥、清理仓库、迎接外宾、看内部电影等等所占用。

在学习的时候,那些知识储备比较好的同学高昂着头,利用课间休息和老师高谈阔论,那些功底较差的同学不敢轻易说话,只是紧紧握着钢笔,将老师写的、说的每一句话都认真记在笔记本上,这种端正的态度也给他们带来了丰厚的收益;等毕业的时候,他们也渐渐赶了上来,不少人都从农民、牧民成为计算机领域的专家。

而到了拉练劳动的时候,就该轮到那些城里学生叫苦了,农村、工厂里来的学生们一个个甩开了膀子干,在这里他们重新找到了自信。

沈隆是少有的在教室和户外两个场合都能挥洒自如的学生,加上他为人热情、愿意帮助别人,很快就获得了各个团体的认可。

除了在学生之间享有声望,水木大学的老师们对他印象也不错,甚至还有老师主动邀请他加入到自己的科研项目中,沈隆原本就是学计算机的,对于计算机发展的历史很是清楚,再加上临来之前专门研究了这一年代计算机领域面临的问题,到了这种场合简直是如鱼得水,很快就帮助老师解决了几个关键性问题。

尤其是在我国最早的集成电路计算机——724型集成电路计算机的研制过程中,他的贡献让项目组大大节省了研发时间,获得了上级的重点表扬。